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有關于高頻電及參數的內容有專題學習過了,今天就與高頻電發生器相連接的電刀做一次學習,主要是ESD所用的電刀。分為常用電刀和前沿電刀兩大類。針對刀的參數簡單了解胃腸用不同種類,是否刀頭長度可調節,是否可旋轉,是否可同時注射等。
來源:醫學界消化頻道(內鏡學習驛站出品)
作者:薛潤國 蘇彬承德市中心醫院內鏡室
審稿:趙洪禮
海博刀發生器和電刀
一、常用電刀
IT刀家族
1994年日本學者發明首次使用IT刀并應用到ESD操作以來已經有20多年了,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電刀對粘膜下層的意外損傷甚至是電刀造成消化道穿孔穿孔。
IT刀即insulated tip,絕緣的意思,這個刀的出現,使ESD的剝離更加,也使ESD的操作技術有了突破式的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產品改進,逐漸出現IT1代和2代,甚至是ITnano。nano的出現解決了1、2代IT刀在狹小的粘膜下層空間中因絕緣帽過大而操作不夠靈活的不足。
1代IT刀主要的設計要點就是在刀頭前端增加了絕緣帽,為半球形陶瓷帽。既能防止深部粘膜損傷也能使刀在粘膜下層能夠較好的活動。刀頭長度可控,導絲長度為4mm。
2代IT刀在半球形陶瓷帽的內側置放3個電極,使IT刀的橫向切開速度更快。刀頭長度可控,刀絲長度"4mm+0.7mm*3"。
IT-nano將1代IT帽的“帽子”縮小,即IT-nano(記不記得蘋果公司的Ipod-nano,就是這個詞)。由于絕緣帽變得“瘦小”,在粘膜下層進行剝離和移動變得比較靈活,而且較1、2代IT刀更加容易“鉆進”黏膜下層,方便操作醫生進行ESD剝離操作。
勾刀:即HOOK刀。先端采用L 型設計,勾住組織纖維后實施剝離。由于勾住組織后向上挑起,不會侵入更深的組織,避免穿孔。雖如此說,但在實際使用時由于刀頭前端沒有絕緣保護,進行剝離時還是風險比較大,稍有不慎容易切破肌層甚至是穿孔,所以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操作。前端“勾子”可以進行旋轉,刀頭長度可控。L型刀頭長度為“4.5 mm+1.3 mm”。
:即TT刀。先端部的三角型切開刀設計巧妙,適用于ESD 的任一步驟,包括標記、預切開、切開、剝離等過程,還可進行止血。由于的周邊沒有絕緣保護措施,所以切開剝離還是有風險的。實際工作中還主要是在POEM進行括約肌切開時選擇使用,切開力度大,不宜粘刀。
Dual刀:刀絲可伸縮,并可在伸出和拉回狀態下固定,實現穩固的切開。鞘管先端為絕緣的陶瓷設計,即使切開時鞘管與黏膜接觸,也便于圓形刀頭先端實施標記、止血等操作。
由于出刀和收刀的長度可以固定,一般在ESD操作時可以穩定操作,不至于出刀長短不固定時所引起的意外損傷及穿孔可能,而且在完全收刀后“陶瓷鞘頭+小圓形刀頭”的結構可以實現快速穩固的止血。這可能是Dual(雙:出刀-收刀均可用)的意思吧。
Flex刀:由套管和螺旋狀刀絲組成,柔軟材質實現了各個方向的順暢切開和剝離,刀頭的環形設計增大了刀絲與黏膜的接觸面積,從而保證了適當的切開速度套管先端的折疊設計能夠有效避免刀絲侵入黏膜下層。不過臨床上習慣使用Flex刀的醫生不是很多。
海博刀:Hybrid Knife,即水刀。ERBE公司依據水束分離特性開發研制的一款專為ESD設計的高頻電刀。說是電刀,其實是“刀+針”的模式。因為水刀除了具有電刀的切割和止血功能外,在水刀的刀絲中央可以進行高壓水束的噴射,達到局部黏膜射的效果。所以水刀是集切、凝、注射于一體的ESD附件,提高了ESD操作的靈活性,縮短了操作時間,具有I、O、T三種類型。
海博刀外觀
注射水墊
切開剝離
FlushKnife/BT:Fujifilm公司設計研發生產的內鏡高頻電刀,同樣具有切、凝和注射的效果,但注射的原理與水刀不同,水束是從導絲邊緣噴出。目前使用的經驗還不多。有待于進一步學習。有FlushKnife和/FlushKnife BT(球頭)兩種類型。
上視頻,自己制作的學習課件
二、新型電刀
在了解上述電刀的基礎上,得知近幾年又有許多新型的電刀不斷問世,我們便找了幾件“新刀”拿到平臺來簡單學習欣賞一下。應該向對產品進行改進設計的醫生和研發人員深深致敬。俗語說“手巧不如家什妙”,是好的設備在推動者我們內鏡治療水平的進步。
下面看到的這幾個產品都是出自PANTEX。
SB刀:即剪狀刀,這種剪狀刀為在雙側剪刀外側絕緣,剪刀內側設計切開電極,這樣在ESD使用時可以夾住粘膜下組織并提起以后切開和止血,而且盡量避免副損傷或穿孔可能。
mucosectom刀與Swanblade
即管型刀,mucosectom刀的導絲在管型頭的側方,Swanblade則是在略微膨大的塑料管頭包繞U型刀絲,膨大的塑料管作為支撐,防止導絲的誤損傷和意外損傷。
mucosectom的外觀
Swanblade外觀
M刀